曲目介紹

    琵琶協奏曲《幻想伎樂天》的創作靈感源於莫高窟壁畫中飛天伎樂之形象,許多壁畫上描繪了香音神手持琵琶、古箏、笛子、笙、篳篥等樂器合奏的場景,其中「反彈琵琶」的藝術形象尤為著名,使我頗受觸動。這首樂曲的曲調素材取自於音樂學家葉棟先生解譯的《敦煌琵琶譜》之第24首《伊州》和第12首《傾杯樂》,以唐代歌舞大曲的結構原則為基礎,融入東亞、中亞、南亞音樂的元素創作而成。
    千年前是誰在石壁上塗繪著精美的飛天壁畫?又是誰用琵琶彈奏著現已靜默如謎的敦煌古譜?作品對莫高窟的起源、輝煌燦爛的前世與重見天日的今生展開幻想,試圖用音樂構畫出古代敦煌的繁華圖景,以表達我對“無聲”的唐大曲的崇敬與嚮往。
    全曲分為三個樂章,樂章間不間斷演奏:
    第一樂章〈散序〉散板─廣板─散板
    第二樂章〈中序〉行板─快板
    第三樂章〈破〉華彩─慢起漸快的急板─行板
    該作品於2017年3月1日由閻惠昌先生指揮香港中樂團在香港大會堂首演,琵琶演奏家王梓靜女士擔任獨奏,獲得「中樂無疆界」國際中樂作曲大賽最佳獨奏與樂隊獎、最佳配器獎和優秀青年作曲家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