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目介紹

    以單純的音樂物件,作橫向錯置或縱向堆疊,試圖激發出可能複雜的時間交織與聲響性格;《暗光》以11個音高所衍生的五聲音階音堆和聲(pentatonic clusters)為聲響基礎,快速地轉換在黑鍵與白鍵之間,就像是不同的色彩粒子,在這幅山水畫中每一個墨點落下時,我們彷彿可以在那黑白漸層中「看到」色彩的光芒,但卻是謙遜的、微微蘊藏的《暗光》。
    中提琴獨奏以作曲家慣用的超級五聲音階(super-pentatonic scale)所構築成的旋律,在全曲中綿延不絕地流動,如同在江河之際獨自划泛輕舟,連結這些管弦樂團飛翔的色彩墨點;逐漸的,墨點擴散為支聲複音的線,與獨奏的線並進,而後又分為二個不同世界的速度,管弦樂團的急流狂浪,而中提琴卻自信優雅,不為所動。本曲靈感源自於古琴曲《泛滄浪》(相傳為南宋郭楚望所作),其琴譜解析「駕扁舟於五湖,棄功名如遺芥,載風月而播弄雲水,渺世事之若浮漚」,描述士大夫泛舟時,面對江流上的雲、霧、浪,時而湍急,時而淨靜,就如同面對亂世故作不見,而其心中卻是澎湃熱衷之矛盾。
    《暗光》由荷蘭新室內樂團(Nieuw Ensemble)委託創作,2016年4月於具當代音樂指標性的阿姆斯特丹音樂廳首演。原作是為11位演奏家的室內樂編制,在小巨人絲竹樂團此次的邀請契機,改譜寫為中西室內樂團之版本。(撰文/趙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