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目介紹

    其他樂章:
    鄭光智:《鏡花水月》〈花〉
    鄭光智:《鏡花水月》〈水〉
    鄭光智:《鏡花水月》〈月〉

    鏡花水月,鏡中花與水中月,指意境不可以形跡求,比喻空幻飄渺。作曲家透過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故事主軸,試圖用音樂描寫現代人追求心中的夢想與未來時,從外而內的自我反思與探索。
    樂曲設計成四個片段,每個片段皆圍繞「笙」而中心,笙是古代歷史最悠久的樂器,作曲家將之表達為「人」,而每個片段皆有另外一樣主奏樂器相之應和,其餘為伴奏樂器。
    鏡(獨奏笙與笙):晉時武陵漁夫,誤入桃花園林,是找尋心中的淨土還是逃離紛亂的社會?另一位笙演奏者在觀眾席或後台吹奏,代表演奏者的心聲,不時的響起,笙風格略顯現代無調性,象徵社會的不安定與內心的掙扎。
    花(葫蘆笙與琵琶):描寫桃花園的花團錦簇與載歌載舞的模樣。花雖美麗芬芳,但卻不能永久留存,美好的記憶也是如此,究竟該持續找尋記憶中的花朵,還是將它放在心底的深處?
    水(獨奏笙與古箏):水本無形,透過水的反射也恰似一面鏡子,漁夫離開桃花源後,作曲家用不停流動的音符為表徵流動的水,五聲音階的堆疊呈現印象的畫面,笙與古箏的對唱,彷彿人與人內心的迴盪。
    月(獨奏笙與笛簫):桃花源究竟是漁夫的真實的體驗,還只是人追求夢想的一個希冀呢?獨奏笙彷彿在月下一個人喃喃自語,笛簫飄渺的樂音像是影子一樣,時而起舞,時而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