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均:《莫待無花空折枝》絲竹室內樂

    「莫待無花空折枝」一句取自於唐代詩人,杜秋娘的詩作《金縷衣》,原詩句為「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原意為當花朵還在美麗綻放的時候就要及時摘下來欣賞,不要等到花兒謝了才去採摘,到時候就只能折到光禿禿的花枝了。由此希望人們能珍惜時間,不要讓時間空流。
    本樂曲為作曲者2018年之嗩吶作品「花開堪折直須折」的同系列作品,樂曲中使用之部分素材為「花開堪折直須折」素材的延伸。
    樂曲中想要傳達「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位英雄。」的意義,也許在時間的洪流下,期待、夢想會逐漸的凋零,但或許我們可以珍惜當下、活出自我,讓自己成為自己的英雄。
    此曲完成於2020年7月,由心籟絲竹室內樂團委託創作。

    秦鵬章、羅忠鎔:《春江花月夜》絲竹室內樂

    原名《夕陽簫鼓》、《潯陽曲》等。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鄭覲文首次將此琵琶曲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猶如一幅水墨淋漓、神釆飄逸的山水長卷,樂曲繪聲繪影地描畫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第一段:「江樓鐘鼓」,夕陽伏春江,熏風拂漣漪。第二、三段:主題在上四、五度上自由模進,表現了「月上東山水中天,風迴曲水花搖曳」的意境。第五段音樂時而深沉醇厚,時而輕柔透徹,「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景色映現而出。在一段如歌的旋律之後,速度加快,白帆點點、漁歌陣陣。第七段,由慢而快、頓挫鏗鏘的音型模進,恰似漁舟破水、波瀾拍岸的動態。第九段是全曲高潮「欸乃歸舟」,複線式遞升的旋律由慢漸快,由弱漸強,表現「欸乃」櫓聲中,歸舟回港的畫面。「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春無涯、水無涯、歌無涯、夜更無涯⋯⋯。

    王辰威:《數碼溪流》絲竹室內樂

    冠病疫情對現場演出造成了很大的衝擊,卻同時也促進了數碼演出的蓬勃發展。《數碼溪流》就是疫情下的產物,2021 年由鄭璟紳老師委託,為《新重樂》數碼演出項目而創作,以「藝」抗「疫」。全曲充滿炫技與動感,展現日新月異的科技所帶來的繽紛景象,也體現藝術借助於數碼科技繼續綻放光彩。
    樂曲的節拍劃分非常規則,每個樂句四小節,每小節四拍,每拍四個十六分音符,如同數據流中的字節。不過,這些十六分音符卻通過不規則的組合,如三音、五音、六音、七 音一組,加上不同組合的重疊,變化出萬花筒般的節奏花樣,象徵數碼科技雖講求邏輯和系統,卻承載了豐富多樣的藝術表達形式。

    王辰威:《卓錦萬代蘭》絲竹室內樂

    卓錦萬代蘭是一種雜交的蘭花,19世紀末由新加坡出生的亞美尼亞裔園藝家卓錦女士(Agnes Joaquim)培植,1981 獲選為新加坡國花。
    誠如兩種蘭花結合成一種象徵新加坡的花,這首五重奏結合了新加坡多元的音樂風格,包括華族、馬來族、印度族、西方古典與流行音樂。旋律運用自創的拉格(raga,既印度音樂中的調式,也包含韻味特徵),上行音階採用甘美蘭的 pelog selisir 調(D F# G A C# D),下行音階採用華族的羽調(D C A G F D)。
    樂曲以快速的大齊奏開始,其複雜的節奏由印度音樂啟發。旋律主題先後由大提琴和二胡呈現,運用馬來和印度音樂中的滑音和裝飾音,配上中阮的流行吉他式伴奏。
    中段是個五聲部賦格(fugue,起源於 17–18 世紀西方古典樂的一種對位性曲式),主題與動機穿插於五個樂器之間,構成五彩繽紛的織體。在賦格的高潮,主題同時以雙速、原速、半速及四分之一的速度呈現。
    隨後,各樂器輪流演奏炫技的獨奏段落,熱烈的氣氛猶如搖滾樂。樂曲再現起始段,推向高潮的尾聲,寓意卓越錦繡、萬代不朽。
    《卓錦萬代蘭》由新加坡華樂團2021 年委託創作。

    饒鵬程:《西行》二胡協奏曲

    創作於2016年,第二二胡協奏曲《西行》的創作靈感源於由作曲家配樂的大型優酷綜藝「侶行」第三季。主持人張昕宇、梁紅夫婦一路西行二萬公里,由北京出發,克服重重險阻,亦面臨潛伏戰亂危機,憑藉知識與勇氣、探索及好奇的慾望,開著「大白與小白」穿越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埃及等中東16個國家,讓我們重新認識這片被戰火籠罩的土地,以及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苦難唯有戰亂,但人類有愛、有希望、有歌舞、有音樂。走出去,只憑愛和勇氣。

    盧耀波:《祁連音畫-飄雪》笛獨奏

    荒漠浩瀚無垠,黃沙漫天飛旋,時而溫柔嫻靜,時而熱情似火,沙舞風鳴,永不停歇!巴丹吉林的風沙被那股精血旺盛到近乎粗野的雄風卷揚而起,舞動著它金黃色的裙邊,講述著河西走廊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呈現出絲綢古道悠久的歷史和燦爛輝煌的文明。

    張旭:《旭日東昇》擊樂四重奏與嗩吶

    此曲應嗩吶演奏家溫育良先生委託於2014年4月創作而成。作曲家自述:我的心中,有一顆對音樂執著熱情的心,就像太陽般的炙熱無法澆熄;我的腦海裡,有一段旋律,就像太陽的光線如此的清晰,此曲沒有華麗的背景故事來表達,僅有我對音樂最單純的熱情與想法來描繪太陽清晨從東邊緩升起到艷陽高照的畫面,並且期許用嗩吶的旋律以及打擊樂器的節奏帶給更多人正面的能量與希望,猶如太陽般的閃耀照耀在舞台上。

    伍敬彬:《泥老板》擊樂與雙板胡

    此曲為雙板胡與板鼓的重奏作品,本曲和任何板或任何老闆無關,作曲家利用三件極具個性的樂器,在你繁我簡,我繁你簡中,表現出即統一又對立的情緒。

    Gene Koshinski:Impressions of Chinese Opera 擊樂二重奏

    為打擊樂二重奏而作,描繪了中國戲曲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段:唱、念、做、打。通過中西方打擊樂器、演奏技巧和作曲技法,創作出混合的聲音,是一種中西方相遇的表現。作品本身是作者在受到中國音樂藝術形式的影響下,對中國戲曲藝術的印象。
    第三樂章〈打Da〉是戲曲形體動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武術的舞蹈化,兩位演員刀槍劍戟的對打,運用難度極高的技巧,使觀眾在直觀中得到藝術享受。

    蔡昀宸:In my dream, In my room 笙獨奏

    此曲想給自己、給演奏者,也給聽者一個的空間,在空曠的房間裡,在夢裡,我們是自由的,可以翩翩起舞,可以自由哼唱,也可以對著天空、對著自己,對話一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