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amme Notes

    此協奏曲採傳統西洋曲式,即「快-慢-快」三樂章形態,第一樂章由二胡的四個音「F-E-B-A」開始,非常直接,也明確點出所謂「材料」為何,就是後來貫穿全曲的基本素材,其中包含了縱向與橫向的運用。由於「多段式」的採用,第一樂章也許感覺比較複雜,但因為素材的簡明,可以避免流於無聊。相較於感官的直覺反應,反覆聆聽後更能察覺在「多段式」之上的奏鳴曲式暗藏的不同。
    第二樂章為二段式「歌謠」。第一主題段呈現著浪漫風格,承接第一樂章結尾音「E」發展而來。第二段主題,由樂隊銜接,在獨奏加入後將主題進行變奏,在下一段樂隊處達到全曲的高峰,再慢慢退去,漸漸轉換到第三樂章,第二樂章與第三樂章是連續不斷的。
    第三樂章為「舞曲」,也是迴旋曲。在曲式上,其實我並沒有「強迫性」,也就是說,要在我的作品中發現嚴謹的曲式,或想將我的作品進行分析的人也許會失望了,但在風格上,是大有想像空間的。不講究中國戲曲式唱腔,對於傳統二胡的演奏來說並不尋常,當然也並非異常。因眾說紛紜,我也無意在此討論胡琴的源起,然異國風格應該也可以算是其中的一種表達方式,而許多傑出的國樂創作,在所謂「異國風情」思維下各自展現其獨特風格,也因此,我的創作領域充滿各種可能性。